“曲线救业”的5种策略

发表于2024-08-27 16:03

你当前从事的职业,是你的“挚爱”吗?

 

面对这一灵魂拷问,详细很多职场人士会沉默不语。有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2%的上班族热爱自己的工作。另一项亚洲国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只有4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毋庸讳言,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他们怀着对某份职业的向往和使命,而工作在另外一份自己没有使命感的职业中,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离开。

 

这种未实现的状态,对个人来说是有害的状态,梦想破灭的打击,让人感到沮丧,使人对工作和生活都感到不满意,严重的甚至会伤害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如果错失了令自己感到兴奋或有使命感的职业,他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坐以待毙,自怨自艾?还是主动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积极应对?

 

有一点是重要的:绝不能因为未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而过上自暴自弃的生活。相反,应该积极重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尽量贴近自己的追求。

 

个人可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重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研究发现,虽然有些人从事的并不是他们使命追求的职业或工作,但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组织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和角色。相反,他们会积极主动地重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把使命式职业有关的特征纳入自己现有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就是一种“曲线救业”的策略。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哪5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重塑策略。

 

个人重塑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工作入手,来积极调整工作,有3个策略;另一方面是从生活入手,来积极充实生活,有2个策略。

 

一、工作重塑策略

 

工作重塑,是近年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最核心的宗旨是员工需要在工作上进行主动地改变。很少有人的工作可以称得上完美契合于自己,与其被动地接受工作的全部,不如主动地去改变工作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任务、关系或认知,来使工作能变得更契合于自己。

这里所说的未实现职业使命者的工作重塑策略,其出发点是个人通过主动改变工作上的任务和认知等,来让工作更加契合于自己感到有使命感的工样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个人虽然依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使命追求,但能感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着使命式职业的特征。

 

一般说来,个人可以采用三种典型的工作重塑策略。

 

第一种策略称为任务侧重(task emphasizing),即从自己现有的工作任务入手,在现有的工作任务上,发掘那些与使命式职业一致的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使命追求。

 

这种策略下包括两个典型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分配来的工作任务的性质,来纳入一些使命式职业的特征。组织分配来的工作任务,通常可供自己调整和改变的空间不大,但个人可以从任务中发现某些特征是符合于自己职业使命追求的特征,一旦个人可以从认知上发现这一点,他做这个工作任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对职业使命的追求。

例如,一个人正在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但他还有另外一个感到有使命感的职业,就是教师。他采取的重塑方式,就是寻找软件开发工作和教师工作中一致的特征,把未实现的工作(即教师)中的特征纳入现有的工作中,这个人就把教导他人特征纳入自己现有的工作中。

他在工作中有与实习生对接的任务,这是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他作为一名启导者,努力教给实习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这让他觉得自己在做的也是一种教学,使她很享受,觉得做的工作更有意义了。

从这个示例可以看出,这个人就是发掘到了现有任务与理想工作之间共有的特征,来让自己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任务侧重策略中的方式二,是在那些与使命式职业有关的任务职责中,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一个人目前做着人力资源的职业,她对这份职业是认可的,但她还对心理服务有使命感,所以,她的未实现类型属于额外型。

幸运的是,她的工作任务中有员工关怀的工作职责,所以,她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员工关怀中,虽然这个任务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任务,但她能给员工提供有益的心理辅导和指点,她感到很喜欢。

 

任务侧重这一重塑策略,意在让个人在现有的工作任务中发掘到与其使命式职业相一致的特征,然后通过完成这样的工作任务,来满足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他们基本没有增加或扩充自己的工作任务量,只是在现有的任务中进行发掘或进行额外的精力投入,因此,使用这种重塑策略的人不用做太大的工作任务调整。

 

第二种策略称为工作扩充(job expanding),即个人增加额外的工作任务,来纳入使命式职业的特征,它跟任务侧重策略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不是在现有的任务中去发掘与使命式职业相似的特征,而是增加额外的工作任务,以获得使命式职业的特征和体验。因此,这种策略下的工作任务调整要大于任务侧重策略。

 

它也有两种典型的方式:一是个人去承担短期的或临时的任务。这种任务本来不在个人常规的工作任务范围内,但个人如果遇到那种与使命式职业特征相一致的短期工作任务,可以主动争取下来,可以短期满足自己的部分追求。

例如,一个人目前从事的工作为客户服务代表,但她很喜欢学习语言,对英语翻译工作感到有使命感。她采取的方式是在客户服务中,经常主动去承担可以发挥其翻译才能的短期额外任务,即便这种满足只是一时的,依然能让她可以实现自己的一部分追求,并体会到自己看重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为工作增加新的任务。与前一个方式的不同在于,这些新的任务不是临时的,而是新增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因而,这种方式下的满足会更长久。当然,使用这种策略的人要考虑到这样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负荷,如果自己可以承担这种负荷,那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的。

例如,一个人正在从事财务管理的职业,但他还对咨询或管理有着很强的使命感,由于咨询工作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人受用于这些知识,这是他所喜欢和看重的特征。其中,与其目前工作最相关的就是税务咨询。因此,他在基础上,主动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这些职责允许他可以提出新的建议,设计更合理的财务数据结构,这样的工作任务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总之,工作扩充的重期策略在于个人去主动承担额外任务,不管它是临时的,还是常规的,只要这些额外任务具备使命式职业的某些特征即可,以此满足个人对便命式职业的追求。

 


第三种策略称为角色重构(role reframing),即个人改变对自己现有工作意义的感知,来使之契合于使命式职业。该策略的核心要点在于改变认知,改变个人如何去感知和看待自己的工作。即使自己现有的工作与便命式职业在工作内容上很不一样,或许某些特征有相通的地方,这需要个人通过认知上的重塑来调整自己的感知和想法。

 

该策略包括两种典型的方式:一是在认知上,发掘现有工作与使命式工作之间的联结。比如,想一想两个工作之间的目标是否一致,或是两者的社会意义是否一致。如果一致,个人会感知到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个人感到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在延续着。

例如,一个人目前做着人力资源的工作,但她还对教育事业有使命感,曾梦想做一名教师,特别是乡村教育。两者的工作内容很不一样,但她觉得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帮助到他人,例如服务组织里的员工们解决各种问题、做针对员工们的培训项目等。虽然这些任务跟她想帮助和教育儿童的使命内容不一样,但两者之间的目标有相通之处,都可以帮助到别人,这是相似的社会目标,因此,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感到了满足。

 

二是在于从认知上,扩展对现有工作的社会目标的感知,来纳入使命式职业的特征,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方式的延伸性更大,它不只是在一般层面上发掘一致性,而是在进行延伸性的发掘。

例如,一个人做着大学教师的工作,但他还对音乐十分热爱,曾想做一名音乐表演者,但由于音乐表演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业,他很难实现这一追求。但他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表演,他站在讲台上去表达和互动,与表演如出一辙。因此,他作为教师,本质上也是在作为一名表演者,他把学生看作观众,用愉悦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把音乐表演的元素用到教学上。通过此方式,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音乐事业的满足。

 

总之,角色重构这一重塑策略的核心要点,在于个人去调整自己对工作的认知,既使工作内容大不相同,也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践行着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

 

二、生活重塑策略

 

对于未实现自己使命追求的人来说,除了在工作上的重塑行为,也可以在工作之外的生活领域进行重塑。这里涉及的就是生活重塑,其本质是通过工作之外的活动,来补偿工作中所缺失的对职业使命追求的满足。

 

个人既可以选择在工作上进行重塑,也可以选择在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进行重塑,至于个人到底选择从哪个领域进行重塑?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容忍度有多大。

环境的容忍度越大,个人在工作上越具有自主掌控力,也越有机会进行工作重塑。如果所处工作环境的容忍度很低,不允许个人适度调整工作任务,个人很难或根本没有机会去采用工作重塑的策略,这时就只能转而去采用生活重塑的方式。不同的职业或组织,其环境的容忍度也不同,这会影响个人在重塑策略上的选择。

 

比如,像大学教师这样的职业,其环境的容忍度较大,鼓励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进行创新,很大程度上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工作,个人自主调整工作的限度较大。所以,从事大学教师工作,有更多机会采用作重塑的方式来调整工作任务;

而像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样的职业,环境的容忍度较低,工作任务和工作规范要求严格,自主调整工作方式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下,他们追求使命式职业的方式更可能不得不转向生活重塑,寄希望于在生活领域中获得满足。

 

因此,个人需要评估好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的可容忍度,再考虑是从工作角度还是生活角度人手进行重塑。


 

生活重塑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策略称为替代性经历(vicarious experiencing)。所谓替代性,指的是并非自己在经历着什么,而是别人在代替自己在经历着什么。该策略的本质是通过他人开展使命式职业来满足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这里的他人不是与自己无关的路人,而往往涉及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认可的名人等,这是因为个人有着与这些人的情感连接,虽然自己没有实现职业使命追求,但如果看到或帮助他人实现相同的职业使命追求,也会是一种满足,因此,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例如,一个人正在从事着医生的职业,但她从小热爱音乐,多年练习小提琴,视音乐为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曾认为音乐是定义自己和满足自身意义的重要内容,但因种种原因,她并没有把这一使命追求转变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但她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她会陪伴或指导自己的孩子练习小提琴演奏,通过帮助孩子的音乐发展来满足自己对音乐事业的热爱,这是一种替代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替代性经历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些人会强烈地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来实现自己的使命追求,因而忽视子女自身的理想追求,强迫他们满足父母所期望的理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适的行为。

因此,替代性经历的策略要考虑这一因素,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职业使命追求,绝不能要求或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理想追求。

 

第二种策略称为业余爱好参与(hobby participating),即个人可以参与到与使命式职业相关的活动或志愿岗位中去。当然,正如让自己感到有使命感的职业不一定是很令人愉悦和享受的职业一样,这种业余爱好也不一定是个人感兴趣或令人享受的事情,但个人有时需要在业余时间参与这些事情,以满足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的体验。

例如,一个人从事着公务员的职业,她对这份职业有使命感,同时还对从事少儿心理学相关的职业具有使命感,因此,她志愿参与到那些照顾生病儿童的活动中去,通过帮助这些儿童,满足自己对儿童相关工作的使命感,令自己收获意义性的体验。

再如,另一个在领导岗位的人,他的另一个理想是成为作家,视写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追求。他用业余时间来写作,创作小说,从而追求自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在他心中,这一梦想比做领导更加重要。

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职业生涯经历就是如此,他大学毕业后进入电厂工作,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在20世纪80年代,这份工作就是“铁饭碗”,但刘慈欣热爱科幻,所以他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小说。刘慈欣的大部分科幻小说都是自己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包括著名的《三体》和《流浪地球》等。可见,刘慈欣所采取的重塑策略也是业余爱好参与。

 

工作中,当我们可以选择任务侧重、工作扩充、角色重构这3中策略;生活中,当我们可以选择替代性经历、业余爱好参与这2种策略。那么,即使你错过令自己感到有使命感的职业,在情绪上你就不会再感到懊悔。

 

因为你知道,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既使热爱,很多人也会错过。对一些人来说,错过了就很难再重拾机会去实现自己视为使命的职业。所以,在工作之中或工作之外进行积极地调整,努力重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对使命式职业的追求,进而收获人生的满足感和意义感。



 END


——————PONG  CHONG ——————


排版 / 蟠桃


「精彩回顾」



更多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