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中的伪科学:i人e人,九型人格,星座,内在小孩……

发表于2024-11-12 11:54

前不久,一位来访者来咨询他的“九型人格”,并认定自己属于某种特定的类型。


有来访者对 MBTI 测试津津乐道,火了一段时间的“i人e人”热潮,背后就是很多人认为它能揭示自己的“真正性格”。


这些测试在社交网络上受到热捧,但在科学界却备受争议,常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


实际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中确实是伪科学滋生和泛滥的领域,从“人格类型学”到“心灵能量疗法”,各种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


为什么心理服务领域会如此容易被伪科学渗透?这些伪科学对来访者会造成哪些潜在危害?我们该如何避免伪科学的误导?


一. 心理服务中最常见的伪科学


在心理服务领域,有些流行的理论和测试,实际上缺乏科学的验证基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伪科学案例:


人格类型学:如九型人格、MBTI等人格分类测试,这些测试通常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即它们并未通过科学研究验证可以稳定地衡量人的心理特征。在临床或学术心理学中,它们并不被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


“记忆恢复”术:一些自称可以帮助人恢复“被压抑的记忆”的疗法在心理咨询中非常流行,但它们往往导致来访者产生虚假的记忆,从而带来负面情感甚至错误的行为选择。


星座与心理分析:星座和占星术经常被用来分析人的性格或行为,但这些理论缺乏科学证据。尽管许多人坚信星座能够揭示个体特质,但研究表明,星座与人的性格和心理并没有任何显著相关性。



塔罗牌:尽管塔罗牌中的图像和符号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直觉,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它的预测和解读缺乏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这使它不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只能是一种娱乐工具。


催眠“前世回溯”:催眠确实是一种在心理治疗中被使用的方法,但“前世回溯”并不具有科学支持。许多所谓的“前世记忆”只是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生成的想象,无法作为真实的心理事件。


水晶疗愈:有些心理咨询师会使用水晶疗愈来帮助来访者放松或治愈情感创伤。这种方法声称不同的水晶具有不同的疗愈功能,然而并没有研究证明水晶本身对心理健康有任何实际影响。


家族系统排列:家族系统排列是一种以家庭为焦点的治疗方式,通过“排列”家人代表来模拟家庭动态,但其理论依据缺乏科学验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艺术而非科学疗法,且可能对来访者造成误导。


能量场”与“脉轮”疗法:一些心理咨询会使用“能量场清理”或“脉轮调理”来解释情绪问题,声称通过调理脉轮可以调整心理状态,但这些理论并未被科学验证。


快速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在非创伤治疗中的误用:EMDR 在创伤治疗中有科学支持,但一些未经培训的咨询师错误地将其应用于并不适合的心理问题,这种误用可能导致其效果被误解。


“内在小孩疗愈”:虽然这个概念对理解个体发展有所帮助,但一些未经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将其泛化到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中,简单地认为解决“内在小孩”问题就能治愈创伤或抑郁。


这些伪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流行,往往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快速了解自己、解决问题的需求,但它们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甚至可能是误导性的。


二. 心理服务中伪科学泛滥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心理服务中的伪科学如此泛滥呢?原因多种多样:


概念模糊性:心理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涉及意识、情绪、性格等抽象概念,普通人难以辨别其中的科学性。因此,那些看似能简单解释复杂心理现象的理论容易被人接受。


大众媒体的误导:许多心理测试、性格分类以及“快速疗愈”技术在社交媒体或出版物中被广泛传播,而这些内容通常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验证。人们在这些信息中很难分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限。



心理服务市场的扩大:心理咨询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普及化,然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一些非专业、快速取证的咨询师进入市场,这类人群往往缺乏专业训练,容易采纳流行的非科学理论。


求助者的急切心理:面对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惑,很多来访者迫切希望找到“快速见效”的方法,因此更容易接受某些不科学却承诺“速效”的方法。


三. 伪科学对心理服务的危害


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限制大家在饭桌上讨论MBTI、九型人格、星座,毕竟,科学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是换一个场景,试想:如果你生病了,去医院,医生不给你用被证明无害、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是给你一种药物或者疗法,然后他说这种方法“他认为”很有效,想在你身上试试。你愿意么?


一个正常人,会选择被证明有效的治疗吧,也就是循证治疗。


循证治疗是一种将科学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需求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个体适用性。


在心理服务领域,伪科学泛滥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例如:


1、延误或误导治疗:伪科学疗法可能让来访者对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产生怀疑,甚至导致来访者停止科学的心理治疗,延误问题的解决。


2、加重心理问题:一些伪科学方法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加重心理负担,例如“记忆恢复”可能让人产生不真实的记忆,造成家庭关系的破裂,甚至引发更多的情绪问题。


3、损害行业形象:伪科学的泛滥使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性受到质疑。人们可能会对心理学失去信任,不再愿意寻求科学的心理帮助,从而影响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心理服务之所以被接受,正是因为其科学性,特别是罗杰斯、Beck等近代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有效性。而伪科学只会让人觉得:心理服务并没有效果。


四. 如何避免伪科学


为了避免陷入伪科学的陷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选择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在选择心理咨询或心理测试时,应确保它们具有可靠的研究数据支持,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疗法(Mindfulness Therapy)、情绪聚焦疗法(EFT)等,这些方法都经过科学验证,具有实际疗效。



2、查证理论的来源:在接受心理咨询前,可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查看其所采用方法的学术依据。正规心理学的理论通常会出现在学术期刊上,而不是仅在大众读物或社交媒体中传播。


3、警惕过于简单化的理论:如果一种理论过于简化且不能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通常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学的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答案,任何声称可以“一招治百病”的方法都是不可信的。


4、保持批判性思维:当遇到一种新疗法或新理论时,可以多查阅专业机构的评估信息,例如美国心理学会(APA)或中国心理学会(CPS),从而获得权威的信息来源。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作为科学,应该基于严谨的实验研究和科学数据,而不是随意的推测或大众的流行趋势。学会辨别科学与伪科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心理服务行业的一种维护。


你还见过哪些心理伪科学?

欢迎留言说一说



END


——————PONG  CHONG ——————


排版 / 蟠桃


「精彩回顾」



更多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