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工作“在哪里?

发表于2025-03-04 15:43

3月1日,2025“起跑春天”杭州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行。830家用人单位推出2.1万个岗位,其中既有火爆出圈的”六小龙“,也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热门“大厂”。据统计,全天活动入场人数超过3.5万,收到简历超过8万份,达成初步意向2万多人次。


3.5万求职者VS2.1万个岗位,纵有““六小龙”加持推热杭州的招聘需求,我们仍能看到,即使所有现场岗位都招满人,仍有1.4万人会“落空”。

朋友小马去了现场。


他在通信行业干了12年,一直是做无线通信设备厂商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去年公司裁员,他被优化。会linux脚本代码编写,学了SQL数据库,还考了PMP项目管理证书,在大会展中心里面走过好几圈后,过了35岁的他却陷入迷茫,自己的简历投不出去,不知道自己后面职场怎么走。


小马不是个例。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在国家已经明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后,35岁就业年龄歧视依旧明显,对劳动者就业权益造成直接损害。


2024年初以来,来朋橙心理咨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朋友明显增加,不少年龄已过35岁。据估算,目前国内35岁以上需要再就业的群体规模(不算灵活就业)大概在1500万人左右,厦门的抽样调查显示,35-45岁群体的再就业成功率仅为41%。


明天的“工作”在哪里?

生涯发展3大关键词


心理学家萨科维奇用“建构”二字,提倡颠覆我们传统职业规划的线性思维。他主张,人生不是按部就班的说明书,而是一场需要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沉浸式话剧。他的生涯建构理论,听起来,像是一本“人生剧本杀”的攻略手册。


生涯建构理论有三大关键词:人生主题、职业人格、生涯适应力。


简单来说,人生主题是你的“主线剧情”,职业人格是你在不同场景里的“人设”,生涯适应力则是你随时切换剧本的“演技”。


比如,一个程序员白天敲代码(职业人格),晚上直播讲段子(另一种职业人格),但人生主题可能是“用创造力连接科技与人性”——你看,这比“35岁被优化”的焦虑叙事带劲多了。


举个现实例子。罗翔老师,他的职业人格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知识输出者)到B站顶流UP主(普法段子手),再到公益项目推动者,看似跨界,实则紧扣“传递法的温度”这一人生主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生涯不是被动发现的,而是我们主动用经历拼出的乐高城堡。

我们的3种角色


生涯是通过工作和关系建构的,在我们的生涯中,存在“”表演者“、”“主导者”、“创造者”“三种角色。


所谓 “表演者”,是指那些遵循传统职业路径,按照社会期望和既定规则发展的人。他们就像在舞台上按照剧本表演的演员,努力把角色演得完美。


以国内的公务员群体为例,他们大多属于“表演者”。公务员职业有着明确的晋升路径和稳定的工作内容,很多人选择这一职业,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对“稳定”的期待。笔者的高中同学小胖,211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他按照体制内的流程工作、学习、晋升,努力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做到最好,如今已是某地级市的部门一把手。他就像一个认真排练的演员,按照社会的剧本,一步步走向成功。



所谓“主导者”,是指那些不甘心只演一个角色,而是主动寻找或创造新机会的人。他们会在传统职业路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多元选择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俞敏洪在北大当老师时,不甘于现状,在外面办培训班。被迫辞职后,他从挂靠机构办学,到自己创办新东方学校,并把新东方带到上市。在遭受双减政策严重打击后,他带领新东方老师转型做直播,团队从教培转战农产品直播,表面是业务转型,实则是把“知识传递”的人生主题从课堂迁移到直播间。用生涯建构的理论看,就是“在环境变化中保持主题连贯性”。


所谓“创造者”,是那些完全摆脱传统剧本,自己写剧本、自己演戏,打破常规,书写自己的传奇的人。他们不受限于现有的职业路径,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自己新的职业发展,乃至创造新的行业模式。


梁文锋从浙大工科硕士毕业后,选择投身金融领域做量化投资。在高频量化投资取得不错的成绩后,他开始推出AI模型服务量化投资,并持续扩大AI算法和AI软硬件研究团队规模。在通用型AI平台兴起之时,他成立DeepSeek并积极推动AI技术创新,勇于探索AI前沿技术,很好地诠释了“创造者”的形象。

构建你生涯的“护城河”


AI的出现,让传统职业路径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发现,身边的许多工作,正被自动化取代。随着AI时代的来临,不少职场人士开始陷入如何对抗“被算法支配”的恐惧。


在AI取代人类的恐慌中,生涯建构理论反而可以成为我们的“反内卷神器”——与其和算法比效率,不如用人生主题构建不可替代性。


我们可以避免自己的“工具化”。当AI能写代码、画插画、写财报时,人类的优势在于为工作内容赋予更多的独特意义。比如,设计师可以用AI生成初稿,但注入“本土文化符号”的创意,需要来自个人的独特人生阅历。

我们可以做生涯适应力升级,把AI当“生涯合伙人”。“表演者”可以用通义千问学习新领域术语,快速切换职业场景;“主导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更精准地筛选生涯主题;“创造者”可以借力AI生成工具,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为产品原型。


当机器人和我们抢饭碗时,我们的“人生主题”,才是护城河。当“35岁程序员送外卖”成为热搜,“这不是失败,而是用新角色延续人生主题“的评判,才是正常。

你的生涯,由你定义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AI时代,虽然机器可能会取代一些传统工作,但人类的创造力、适应力和情感智慧,是机器或AI无法替代的。当变化来临时,如果我们有成长型思维,我们就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创造,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


所以,不用害怕AI对我们职业生涯带来的变化,而是要像“创造者”那样,主动拥抱变化,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生涯不是找答案,而是写故事”。在AI时代,与其焦虑自己会不会被机器或AI取代,不如用“表演者”的灵活、“主导者”的清醒、“创造者”的胆识,把自己活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无论你是“表演者”“、”主导者”还是“创造者”,重要的是,在我们的人生大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剧本写得精彩绝伦。


下次,如果再有人问你,“明天做什么工作,不会被淘汰?”


你可以神秘一笑:“等我先问问自己,这辈子到底想讲个什么故事。”


END

——————PONG  CHONG ——————


排版 / 蟠桃


「精彩回顾」




更多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