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自恋者联盟的崩塌

发表于2025-04-22 21:30

当“火星狂人”遇上“地球网红”:一场自恋者联盟的崩塌

 

如果把商界和政坛比作一场大型真人秀,那么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友谊小船”从扬帆到翻船,堪称史上团队建设变化最快的剧情之一。进入4月以来,白宫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权力游戏”。从特朗普飙脏话阻止马斯克接触对华作战机密,到NASA预算削减引发两人公开对立,这对曾被视为“政治盟友”的组合,似乎正因利益冲突、政策分歧与权力博弈走向破裂。



想当初,马斯克曾是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关键推手。2024年大选期间,马斯克通过捐款、社交媒体造势甚至亲自站台,为特朗普赢得摇摆州立下“首功”。作为回报,特朗普任命马斯克领导“政府效率部”,主导联邦机构裁员和财政紧缩计划。这两位顶流大佬昨天还在相互吹捧,如今,马斯克就公开吐槽“特朗普该退休了”,特朗普阵营则回击他“嗑药嗑坏了脑子”。


这场“分手”大戏,看似突然,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性格不合导致战略离婚”。

 

​​

自恋者也需要“C位独美”​​


如果把自恋人格比作舞台灯光,马斯克和特朗普都属于“全场追光灯必须跟着我转”的类型,但两人的“表演流派”截然不同。


马斯克像是科幻片导演,自恋燃料来自“拯救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当他滔滔不绝讲火星移民、脑机接口时,潜台词是:“没有我,人类还在用化石能源苟活!”这种救世主情结让他的自恋显得“高大上”,甚至能让批评者无奈感叹:“虽然他像个疯子,但疯得有点道理。”


特朗普则像真人秀制片人,自恋能量来自即时反馈的欢呼声。无论是竞选集会上的山呼海啸,还是推特上的点赞转发,都是他维持自恋血槽的必需品。曾有心理学家分析,特朗普的发言中“我(I)”出现频率是普通政客的3倍——这哪是治国,分明是大型自我崇拜现场。


笔者想起,当年苹果曾经的CEO斯卡利与乔布斯闹翻,本质也是两种自恋的碰撞。乔布斯的自恋是“我的产品必须改变世界”,斯卡利则是“我的管理能让公司财报更漂亮”。当产品理想主义遇上商业实用主义,自恋的“双C位”注定无法共存。

 

一个要上天,一个要入地​​


近几年,笔者所在的朋橙心理为一些企业提供团队成员心力建设服务中,经常会强调提到人岗匹配和人格搭配,因为这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有效融合。就马特组合来说,人格心理学的“大五模型”就可以预言这对CP的崩盘结局。



在​​开放性​​维度上,马斯克堪称“科学界哥伦布”,满脑子都是颠覆性创新:电动车不够酷?那就造会飞的Cybertruck!而特朗普的开放性分数,可能接近传统行业老板——建墙、退群、贸易战,这些政策本质上是对全球化趋势的“反方向操作”。


更致命的是两人​​风险偏好​​的差异。SpaceX前三次火箭爆炸时,马斯克还能边啃饼干边看直播:“炸得好!这说明我们在突破极限。”而特朗普的决策往往像在玩“扫雷游戏”——任何可能损伤支持率的事情(比如承认选举失利),都会被他的直觉自动标记为雷区。


其实这并非孤例。Facebook曾经的双巨头,同样因认知风格分手。扎克伯格沉迷元宇宙的开放性冒险,桑德伯格则专注广告变现的务实操作。当“开放性脑洞”撞上“宜人性执行”,最终桑德伯格选择离开——这剧情是不是似曾相识?

 

权力的“直球”与“弧线球”


马斯克和特朗普对权力的追求方式,堪比足球场上的不同射门策略。


特朗普是暴力美学代言人,喜欢“临门一脚”的直接掌控:任命亲信、签署总统令、用关税当武器,每个动作都要让外界立即看到“特朗普红利”。这种权力美学在他早期的商业综艺《学徒》时期就初见端倪:“你被解雇了!”——没有比这句话更能彰显生杀大权了。


马斯克玩的是“香蕉球”策略,用技术霸权曲线征服世界。当特朗普还在纠结美墨边境墙时,马斯克的星链已经在天上织了张“科技铁幕”;当传统车企研究怎么应对特朗普的排放新规,特斯拉早就用专利开放换取了行业标准制定权。这种“让技术成为新权力货币”的操作,堪称21世纪版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19世纪的电流大战中,爱迪生用专利诉讼、舆论抹黑等“直球攻击”打压对手,而真正的科学鬼才特斯拉(马斯克是其粉丝,所以用他的名字做产品汽车名)专注搞交流电技术突破。这场“务实商人”与“理想主义极客”的对决,简直像是历史在玩世纪复刻梗。

 

所有性格不合,都是目标分歧的预告

​​

这对曾经的自恋者联盟最终走散,表面看是政治立场的转变(马斯克从反建制派转向需要政府合作的实用主义),实则是人格内核冲突的总爆发。就像两艘都觉得自己该当领航船的巨轮,短暂结伴后必然分道扬镳。


(此图片系AI生成,非真实发生)


前几天,朋友张鼎发了一个视频,提到创业者判断投资人好坏的三个方法,第一条就是看气场是否相合。所谓气场,就是人格底层外显的言行举止。曾经,谷歌创始人佩奇与施密特,因为技术理想主义与职业经理人思维终究无法同步,分道扬镳。曾经,阿里巴巴马云与卫哲,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遇见“供应商数据漂亮”,价值观的差异瞬间现形。


心理学已反复提醒我们:人格特质决定行为模式,而行为模式在环境压力下,终将暴露深层目标的分野。马斯克和特朗普的故事不过再次验证——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突然的疏远,只有积累已久的人格代码,在默默执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终极程序。

 

给国内创业者/管理者的3点启示


马斯克和特朗普从“商业互吹”到“隔空互怼”,本质上是一场“自恋型人格”与“目标分裂”引发的团队灾难。这出商界顶流“分手大戏”,给中国创业者/管理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管理课——团队建设不是“收集龙珠”,而是“烹饪佛跳墙”,火候、食材、顺序错一点都可能翻车。


1、小心“一山不容二虎”陷阱​​


两位“自恋王者”同台,结局注定是“C位争夺战”。当年新东方“三驾马车”差点翻车,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位大佬各怀绝技,但都自带“主角光环”,最终靠着提前划清“势力范围”(一个管战略、一个搞钱、一个抓教学)才避免内耗。创业者若想用“强强联合”模式,切记给“自恋型人才”配个“捧哏型搭档”——比如技术狂人马斯克背后,站着SpaceX女总裁肖特维尔这位“理性刹车片”。


​​2、用“太极思维”设计权力结构​​


中国团队最怕“要么一言堂,要么一盘散沙”。不妨学学宁德时代的“阴阳配”:技术大神曾毓群负责天马行空搞研发,搭档黄世霖专攻资本落地,像太极八卦般形成闭环。某AI公司更绝,给爱冒险的CTO配了个“数据控”CFO,每次技术派想搞大事情,财务派就掏出ROI测算表:“亲,咱们先算算炸几次火箭才不破产?”


​​3、给团队装上“冲突转换器”​​


腾讯PCG事业群的“珊瑚礁会议”堪称妙招——专门布置个海底世界会议室,允许拍桌子吵架,但必须遵守三条铁律:“只许用数据互怼”“吵完必须产出三个方案”“由95后新人当裁判”。这招既释放了火药味,又把冲突变成创意燃料,比让高管们憋出内伤高明多了。


真正的高手团队,懂得让不同人格“相爱相杀”。就像张一鸣把天马行空的程序员和死磕数据的运营关在一起,用OKR当绳子逼他们“捆着跳探戈”;华为的“红军蓝军”对抗机制,甚至专门养了支“唱反调部队”。记住,团队管理不是消除差异,把形形色色的人才,调教成能跳广场舞也能打游击战的“多边形战士团”,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心法。


(注:文章题图系AI生成,非真实发生)


END

——————PONG  CHONG ——————


排版 / 蟠桃


「精彩回顾」




更多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