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有些人喜欢“装”?

发表于2025-10-22 11:47

咖啡馆里,有人特意用专业术语,点评咖啡豆的产地;

聚会上,总有人不经意提起,她(他)认识某位名人;

职场上,有人说话时,总带着居高临下的微笑……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这些看似“追求精致生活”的表现,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心理现象——“装”,当我们说某人“装”,意思接近于:自命不凡/做作/“端着”


这种刻意营造优越感的姿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自我形象"的表演。当我们嘲讽他人"装腔作势"时,或许没意识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行为。


什么是“装”?


1. 社会自我的镜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社会自我"概念:当我们意识到言行会影响他人评价时,就会开始精心维护这个"镜中我"。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世界是个舞台",适度包装无可厚非,但过度表演就会显得做作。


比如有人坚持只喝手冲咖啡,可能真能分辨风味差异,却被误解为炫耀。我们对'做作'的判断,有时只是认知偏差。


2. “装”的两副面孔


浮夸型:像古希腊哲学家描述的"吹牛者",虚构成就、炫耀人脉("我与亚历山大大帝共进晚餐")


含蓄型:表面低调却暗藏优越感,用刻意的正式感或疏离感划清界限


为什么会陷入“装”?


1. "我比你强"的真实信念

部分人确实认为自己高人一等,需要通过外在符号(奢侈品、学术头衔等)确认优越感。这种心态类似社会比较理论中的"向上比较"。


2. 不安全感的保护壳

更多时候,傲慢是自卑的伪装。这可能源于冒名顶替综合征,或是害怕被看作平庸之辈。就像用华丽外套包裹颤抖的内心。


3. 社交环境的"传染病"

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无意识模仿周围人的举止。如果长期处于崇尚"精致生活"的圈子,可能会习得矫揉造作的表达方式,甚至发展为本能反应。


“装”这种行为为何难以消失?


1. 认知失调的陷阱

“装”的人常陷入双重误区:误以为他人欣赏自己的"高雅",明知虚伪却宁愿被看作"装腔作势",也不愿承认普通


2. 权力游戏的隐秘规则

自命不凡者通过拉拢真诚的人加入他们的游戏获得满足感。就像征服者迫使战俘学习自己的语言,当无法真正优雅时,就让周围人都放弃尝试。

这种现象在职场尤为明显:当某个同事总用专业术语彰显权威,其他人可能被迫调整沟通方式,形成扭曲的"精英氛围"。


3. 集体纵容的恶性循环

尽管人人喊着"做自己",实际行为却常常背道而驰:当面恭维那些夸夸其谈的"文化人";背后吐槽其虚伪却继续附和;用"人家就是有品位"合理化不合理的要求……

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无形中助长了“装”的生存空间。


如何应对“装”这种心理现象?


朋橙心理首席咨询师蟠桃认为:"或许我们都在某些时刻表现出“装”,却未意识到自己也在助长这种行为。"


想想这些场景是否熟悉:

明明不懂艺术展品,却跟着评论"很有后现代张力";

为了融入高端圈子,刻意使用不熟悉的社交礼仪;

看到朋友炫耀时,心里鄙视却笑着附和"真的好厉害";


这些微妙的妥协,让“装”获得了滋长的土壤。就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共谋者。


以下三种方法,或许可以帮你应对“装”这种现象


1. 自我觉察:识别你的"表演时刻"

下次准备说"我认识某某导演"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分享喜悦,还是需要被仰视?记录一周内刻意修饰言行的情况,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表演频率。


2. 建立真实的社交边界

不必苛责他人的生活方式,但要守护自己的真诚底线。当有人用优越感压制你时,可以温和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呢。"


3. 培养"反脆弱"心态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告诉我们:人生如戏,但我们可以选择何时谢幕。真正的自信不需要镶金边的包装,就像作家余华说的:"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


结语:回归本真的勇气


在这个充斥着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我们批判“装”,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它的帮凶。真正的改变,始于承认每个人都戴着社交面具,然后有勇气在安全的关系里,摘下面具呼吸。


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当一个人被接纳真实自我时,改变才可能发生。"下一次遇到"装"的人,不妨多一分理解——那可能是TA脆弱的保护色,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


明天,你还会“装”吗?



更多文章 更多